近日,万邦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举行博士后进站开题暨出站考核评审会。会议对曹亚权博士的进站研究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并完成了刘聪敏、张俊琦、朱啻凡三位博士后的出站考核工作,标志着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开题启新程:

新型抗癌药物优化研究启动

    新进站博士曹亚权(企业导师:万邦德药物研究院院长赵冠甲博士、高校导师:河南科技大学梁高峰教授)围绕企业重点布局的WP206项目进行抗肿瘤新药候选药物筛选与测试展开攻关,冀望获得国际水平同类最佳的临床前与临床候选化合物,在靶点活性、安全性、治疗顺应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项目计划充分利用AI辅助技术,在已有数据基础上,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化合物设计、合成、活性与毒性测试、初步药代动力学等研究,筛选出最有临床潜力的新药。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瞄准临床转化关键瓶颈,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创新点明确,兼具重要理论价值与产业化潜力,全票通过开题评审。



出站结硕果:

三位博士交出亮眼成绩单

    刘聪敏博士

    企业导师:万邦德药物研究院院长赵冠甲博士;

    高校导师:东北农业大学付颖教授;

    聚焦银杏叶及其提取物安全性评价,取得突破性成果。

    01创新检测体系:

    开发并优化出银杏叶ICP-MS法同步精准检测6种重金属(Cd, As, Hg等);建立UPLC-MS/MS稳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17种真菌毒素,显著提升抗基质干扰能力;整合LC/GC-MS/MS技术构建33种禁用农药系统筛查方案。

    02科学风险评估:

   首次量化揭示银杏叶中Cr、Pb、As超标(3.8%-96.2%)的健康风险,并验证提取工艺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残留至安全水平。

    03产业价值突出:

    研究成果为提升中药国际竞争力、指导企业工艺优化与监管精准施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构建的“多污染物检测-风险评估-监管应用”体系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相关成果已投稿SCI期刊。



    张俊琦博士

    企业导师:万邦德制药副总经理/原料药事业部总经理蒋栋

    高校导师:东北农业大学付颖教授;

    致力于绿色合成技术开发

    01工艺降本增效:

    重构止咳药“盐酸氨溴索”合成路线,攻克高选择性溴代等关键技术,新工艺成本降低40%,加速产业化落地。

    02电合成新突破:

    创新开发铁催化肼基甲酸盐电氧化体系,实现2-苯基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的精准烷氧酰基化。该室温无氧化剂工艺兼具原子经济性与工业可行性,相关论文发表于《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朱啻凡博士

    企业导师:万邦德制药副总经理/原料药事业部总经理蒋栋;

    高校导师:东北农业大学许晶教授;

    致力于创新绿色工艺突破合成关键技术

    01关键中间体工艺革新:

    以草酰氯替代剧毒四氯化碳,采用三氯化铝催化傅克酰基化反应,实现室温条件高效合成,大幅降低操作风险。以廉价乙醇酸甲酯为原料,经碘代反应与锌粉还原的Reformatsky反应“一步法”合成目标产物,避免高压一氧化碳的使用。

    02诺氟沙星粗品合成优化:

    创新性整合环合与水解步骤(五步缩至四步),并利用哌嗪自身碱性省去外部碱添加,显著缩短生产周期并降低成本。

    03绿色与经济效益双赢:

    环保性:彻底消除四氯化碳与高危一氧化碳试剂,减少三废排放。

    经济性:原料成本降低30%,生产能耗减少20%,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社会价值:保障高性价比抗菌药稳定供应,助力公共卫生降本增效。

    04创新延伸与学术贡献:

    技术普适性:工艺可拓展至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生产,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学术成果:相关创新方法支撑SCI论文投稿(Tetrahedron Letters),开发出钯催化构建δ-内酯衍生物新路径,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新工具。



考核高标准:

创新与转化能力获一致认可


    考核专家组对三位出站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创新性强:均在各自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价值突出: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质量提升,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绿色工艺革新;

    能力全面:展现出优秀的科研设计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工程转化潜力。

    万邦德博士后工作站始终致力于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此次曹亚权博士的创新课题启航与三位博士后的圆满出站,不仅为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注入了新动能,也充分彰显了工作站在培养兼具前沿视野与产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药学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